中文:天津大学[1]
英文:TIANJIN UNIVERSITY
英文简称TJU,中文简称天大
学校主页:http://www.tju.edu.cn/
成立时间
1895年10月2日
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
学校层次
2007~2009 教育部学位中心 全国一级学科排名 天大的整体表现
学校性质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部级院校。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
学校地址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最初由光绪帝御笔钦准,1895年10月定名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10月,北洋西学学堂更名为北洋大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称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1913年改称国立北洋大学。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1929年6月起,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抗日战争开始后,北洋大学赴西安建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于1938年7月改称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5月,复名国立北洋大学。1951年9月,河北工学院并入北洋大学并更名为天津大学(1958年又从天津大学抽调力量重新组建河北工学院)。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甲午战败,举国图强,洋务运动实业派代表人物盛宣怀意识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1892年盛宣怀上任津海关道后,开始筹备办学。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学堂的第一届学员毕业。第二年元月,学堂颁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由于成绩最优,从香港考入的学员王宠惠有幸成为“钦字第壹号”文凭获得者。北洋大学堂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在国内与哈佛、耶鲁齐名,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按照美国近代模式办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北洋大学堂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至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今河北工业大学红桥校区东院)正式复课。
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筚路蓝缕 穷理振工
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从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土木、采矿、冶金三学门;后学门改称系,至1935年北洋工学院设有矿冶、土木、机械、电机共四个系。北洋工学院于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三工连理 薪火相承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又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即天津大学)与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即东北大学)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城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借此相聚之机,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同期,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
百川归海 西沽重兴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天津收复。北洋广大师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强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
1945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复校后的国立北洋大学,在原来工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理学院,从此北洋大学进入理工结合时期。工学院下设土木、水利、采矿、冶金、电机、航空、机械、化学工程学系八系,后增设建筑工程学系和纺织工程学系;理学院设置与工学院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学四个基础学科系。复校后,北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五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
改天换地 北洋新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学在原校址正式开学复课。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学隶属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此后,北洋大学进行了增强教师阵容、课程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改造后的北洋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设立理学院、工学院。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天津大学设土木、水利、采矿、纺织、冶金、机械、电机、化工、地质、数学、物理共11个系。
院系调整中,天津大学抽调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抽调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组建北京钢铁学院(即北京科技大学);抽调地质组组建北京地质学院(即中国地质大学);抽调采矿系采石油组并入清华大学;抽调电信系至北京邮电学院(即北京邮电大学);抽调采矿系采煤组至中国矿业学院(即中国矿业大学);抽调水利系农田水利及土壤改良专业至武汉水利学院(已并入武汉大学);抽调土木工程系测量专业至武汉测绘学院(已并入武汉大学);抽调矿冶工程系调唐山成立河北矿冶学院(即河北联合大学);纺织工程系调出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即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造纸专业调往天津轻工业学院(即天津科技大学)。
南开大学工学院,津沽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即西南交通大学)的化学工程系,北京铁道学院(即北京交通大学)的建筑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学。
1958年又从天津大学抽调力量重新组建河北工学院(即河北工业大学)。
调整后,天津大学迁入南开区七里台新校址,下设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建筑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纺织工程系、水利工程系7个工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另设化工研究所和石油工业学校。经过几年的调整、发展,天津大学逐步形成多科性工业大学格局。1955年天津大学重新招收研究生。
195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天津大学被定为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在此前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等也先后来校视察,对天津大学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1966年,文革爆发。在随后的十年“文革”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影响了学校事业的正常发展。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后,天津大学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科研秩序,并于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学第一批恢复了文革前直属教育部领导的重点高校地位。
锐意改革 日新月异
1978年,天津大学陆续建立了天大一分院、二分院、三分院、四分院。后四分院(天津大学建筑分院)成为了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今天津城建大学),一、二、三分院成为了天津理工学院(今天津理工大学)。至今仍有串课,天津大学为天津的高等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9年,天津大学提出了把学校办成理工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调整系科设置,兴办理科专业和理工结合的新专业,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
1981年10月,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实施学位制并授权天津大学为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生。1984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
1980年,天津大学举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校庆―85周年庆典。学校于1983年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系,将原化学工程系分为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化学三个系,基础课部分为数学、物理、力学、外语四个系。
到1985年底,学校综合性大学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全校建有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石油化工学院,设有20个系,52个本科生专业,16个重点学科,13个博士点,45个硕士点,有14个研究所(室),77个实验室,8个实习和生产性工厂。
1995年百年校庆前,全校共有21个系,59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系14个,理科系3个,文科系2个,管理科系2个,基本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办学模式。
百年风华 再攀高峰
1995年5月,天津大学顺利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中国首批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19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全校师生员工和2万余名海内外校友参加了这一盛大庆典。百年校庆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荣毅仁等分别题词,李瑞环、李岚清、吴阶平、孙孚凌等出席庆典。
天津大学从1997年始推行学院制改革,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将原有的办学系和所组建为11个学院。同时,从1985年起学校即开始试行有计划、有指导的学分制,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与综合。
2000年,天津大学入选“985工程”建设高校。
2009年,天津大学化工专业通过“Master Level”国际认证,天津大学化工专业成为国内高校首家通过IChemE认证,也成为亚洲仅有的两所通过“Master Level”认证的高校,这标志着天津大学化工专业已经与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化工专业共同跻身世界前列。
同年9月,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成立。
2011年,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共建天津大学。
同年,天津市人民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
2012年,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
2013年,由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三国内顶尖的研究单位和企业组建而成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同年,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一期投入使用。
2014年,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MBA、EMBA、MPA专业学位教育项目通过了世界三大商科教育认证机构之一AMBA的认证,成为国内首所三个项目均通过认证的高校。
同年,天津应用数学中心获批成立,中心依托天津大学,以天大应用数学中心为基础,成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上海数学中心之后第三个以省市命名、设在高校的数学中心。
同年,天津市能源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中心挂牌成立。
同年5月,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成立。
建校118年来,天津大学先后为祖国培养了20余万名高层次人才,为祖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和近代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科技、工业人才的摇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革命先驱张太雷,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宠惠、王正廷,数学家秦汾,著名诗人徐志摩等无数先贤,“两弹一星”功臣吴自良、姚树人,香港实业家荣智健等均曾在这里秉烛夜读;著名法学家赵天麟、桥梁专家茅以升、机械学家刘仙洲、化工专家侯德榜、水利学家张含英、物理学家张国藩、教育家李曙森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此执鞭任教。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校友中有“两院”院士60余位,大学校长50余位。建国以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数百名国家特大型企业负责人和总工程师。
2014年,天津市能源研究中心、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相继成立。9月,国家能源局倡议、天津大学牵头的“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届能源部长会议上正式成立。
2002至2014年,天津大学位列历年中国一流大学方阵。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09-2011年年学科评估结果中,天津大学共有23个学科参评。14个学科(约60%)进入全国前10,较上一轮增加2个。8个学科(约35%)进入全国前5,较上一轮增加1个。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再次蝉联全国第1,实现三连冠;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由上轮第8升至全国第2;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建筑学等3个学科分别位居全国第3;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4;水利工程和风景园林学等2个学科分别位居全国第5。
学科名称 | 第三轮排名(2009-2011年) |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2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3 |
光学工程 | 3 |
建筑学 | 3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4 |
水利工程 | 5 |
风景园林学 | 5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6 |
城乡规划学 | 6 |
电气工程 | 8 |
土木工程 | 8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8 |
力学 | 9 |
生物医学工程 | 1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4 |
软件工程 | 16 |
工商管理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17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7 |
机械工程 | 18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6 |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和“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治学方针享誉海内外。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
天津大学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占地面积2.1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29.0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05.00万册。国家重点一级学科7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在3个学科门的22个一级学科、74个二级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在10个学科门的40个一级学科、127个二级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任教师2032人,博士生导师489人。博士生2302人,硕士生7404人,本科生15848人。
天津大学建校116年来,为祖国培养了20余万名高层次人才,为我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创立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革命先驱张太雷,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宠惠、王正廷,数学家秦汾,著名诗人徐志摩等无数先贤,以及至今活跃在各个行业的风云人物,如“两弹一星”功臣吴自良、姚树人,香港实业家荣智健等均曾在这里秉烛夜读;著名法学家赵天麟、桥梁专家茅以升、机械学家刘仙洲、化工专家侯德榜、水利学家张含英、物理学家张国藩、教育家李曙森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此执鞭任教。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校友中有“两院”院士60余位,大学校长50余位。建国以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数百名国家特大型企业负责人和总工程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天津大学校友在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成功“会师”: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奥运项目总指挥)、李兴钢(国家体育场 ——“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赵小钧(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等十余位领军人物均为天津大学毕业生。
2001年-2013年,学校有3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41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2006-2010年,天津大学科技总经费达到37.7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有1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11年,学校科技总经费达15.05亿元;2012年科技经费总量18.08亿元。
2012年,学校签订千万元以上大项目达到3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19项,总资助额度达到21114万元,授权专利622项(其中发明540项)。2011年-2013年,学校取得千万元大项目74项,其中亿元级项目3项;获批“973”计划项目10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4项;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6.4%,2013年达到1716项,2项发明专利获2013年度天津市专利金奖,1项发明专利获得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在2013年公布的2012年度科技论文统计中,学校被SCIE、EI、CPCI-S收录论文数分别为1626篇、1805篇、722篇,515篇论文被评选为表现不俗的论文。
1999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中国首批1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2001年,天津大学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的天津大学科技园正式挂牌。
截止2013年末,学校建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成果重点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文物重点科研基地,7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重大专项分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基地(含8个参建天津市工程中心)。
自“2011计划”实施以来,天津大学把握机遇、统筹规划,以学校优势创新资源为依托,在建设好首批“2011计划”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同时,又相继牵头组建了中国传统村落与建筑遗产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高效环保内燃动力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中心。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 ||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 ||
国家能源局研究机构 | ||
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隶属于中国国家能源局,天津大学牵头)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
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文物重点研究基地 | ||
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电力系统仿真,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港口与海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定量,系统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微光机电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机构理论与装备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形状记忆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轻型动力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绿色精制过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监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微纳制造与,测量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参考资料 |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6个)
电力系统仿真控制重点实验室、生物与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港口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应用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低维功能材料物理与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过程检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结构及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材料复合与功能化重点实验室、现代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膜科学与海水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现代药物传递及功能高效化重点实验室、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控制重点实验室、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12月,天津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263.91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189个,电子图书112万册, 中外文期刊8251种。引进中外文数据库46种,涵盖中文全文电子期刊近万种,西文全文电子期刊8000余种;建成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中国古建筑图片数据库等49个特色文献数据库。
学术期刊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月 刊,
《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双月刊,
《燃烧科学与技术》双月刊,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双月刊,
截至2014年3月,天津大学有教职工448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双聘院士17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0人,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7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8人,“973”首席科学家有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446人,其中教授572人,副教授931人。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余国琮教授 著名化工蒸馏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恒教授 著名流体力学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教授 著名建筑学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春霆教授 著名生物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教授 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楚生教授 著名水利工程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教授 著名化工工业结晶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家祥教授 著名制药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教授 著名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予恕教授 著名一般力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教授 著名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
北洋大学堂 (1895.10-1912.1)
盛宣怀 首任督办(校长)1895.10-1896.10
李岷琛 督 办 1896.10-1903
唐邵仪 督 办 1903-1904
梁敦彦 督 办 1904-1907
梁如浩 督 办 1907-1908
蔡绍基 督 办 1908-1910
钱明训 督 办 1910-1911
王修植 总办(总理全校事务)1897-1902
蔡绍基 总 办 1902.8-1903.6
钱 嵘 总 办 1903.6-1903.8
沈 桐 总 办 1904.9-1905.1
丁惟鲁 监 督(总理全校事务) 1905.2-1906.1
蔡儒楷 监 督 1906.1-1911.12
徐德源 监 督 1911.12-1912.1
徐德源 校 长 1912.1-1913.3
北洋大学校长 1912.1-1913.2
国立北洋大学1913-1928.7
蔡儒楷 校 长 1913.2-1914.3
赵天麟 校 长 1914.3-1920.1
冯熙运 校 长 1920.1-1924.8
刘仙洲 校 长 1924.9-1928.7
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1928.7-1929.6
茅以升 校 长 1928.7-1929.6
国立北洋工学院 1929.7-1938.7 茅以升 院 长 1929-1930.6
蔡远泽 院 长 1930.7-1932
李书田 院 长 1932-1938.7
西北工学院 1938.7-1946.5
李书田 筹委会主任 1938.7-1939.2
赖 琏 院 长 1939.2-1943.10
潘承孝 院 长 1943.10-1946.5
泰顺北洋工学院1942.12-1946.5
陈荩民 院 长 1942.12-1946.5
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1944-1946.5
李书田 院 长 1944-1946.5
国立北洋大学
1946.5-1951.9
茅以升 校 长 1946.5-1948.8
张含英 校 长 1948.8-1949.4
刘锡瑛 校 长 1949.4-1951.9
天 津 大 学 1951.9-至今
刘锡瑛 校 长 1951.9-1952
吴 德 校 长 1952-1957
张国藩 校 长 1957-1966
臧伯平 校 长 1977-1978
李曙森 校 长 1978-1982
史绍熙 校 长 1982-1986
吴咏诗 校 长 1986-1993
李光泉 校 长 1993-1997
单 平 校 长 1997-2006
龚 克 校 长 2006-至今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
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9个):
天津市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过程检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低维材料物理与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现代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应用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港口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生物与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现代药物传递及功能高效化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
电力系统仿真控制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建筑学院 化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理学院 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法学院 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视影视学院 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 软件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仁爱学院[2]
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并承继至今。赵天麟任校长期间(1914-1920)总结北洋大学近二十年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一直沿袭至今。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被人们沿传引申,毛泽东也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赵天麟以这四个字首倡于北洋大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学技术知识,端正学风。对昔日的北洋大学和今天的天津大学在治学、育人诸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天麟坚持严字当头,以讲求高质量为教学目标。他在1925年北洋大学三十周年校庆祝词中写到:
形上形下,聚精会神。
人文渊薮,日新又新。
猥长其曹,改制伊始。
一得之愚,实事求是。
忆当髫稚,蛾术于斯。
归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学相承,渊源接续。
从事此间,厥情最笃。
别来数稔,时复念兹。
达材成德,与有荣施。
云霞蒸蔚,盛会欣逢。
洋洋学海,万派朝宗。
这一段祝词是赵天麟办学思想的回顾和总结,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抱负。
天津大学在继承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天津大学继承了北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教学上,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教师严格聘任,讲求真才实学,并要求教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讲授认真,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对学生严格挑选,严格考核,严格管理,并要求学生自觉自重,勤奋好学,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
校歌作者 萧友梅、廖辅叔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歌
1=D 4/4
行进速度
. . . . .
1﹒1 5 5 | 3 4 6 5 | 35 1 5 43 | 2 0 3 3 | 23 4 4 4 | 3 4 5- |1﹒1 55 36 |
 ̄  ̄  ̄  ̄  ̄  ̄  ̄
花堤蔼蔼, 北运滔滔, 巍巍学府北洋 高. 悠长 称历史,建设 为同胞. 不从纸上呈空
︵ ︵
5 333 2 6 | 5 23 1 0 | 30 30 30 0 | 30 60 50 0 | 30 30 60 0 | 20 30 10 0 |
 ̄ ̄  ̄  ̄  ̄  ̄  ̄  ̄  ̄  ̄  ̄  ̄  ̄  ̄  ̄
谈要实地把 中 华改 造. 穷 学 理, 振 科 工, 重 实 验, 薄 雕 虫.
. . .
5 - 56 7 | 1 7 6 5 | 4 - 43 2 | 17 1 2 - | 3 - 34 5 | 2 1 7 6 | 5 5 6 5 |
 ̄  ̄  ̄  ̄
望 前驱之 英华卓荦, 应 后起之 努力追踪. 念 过去 之 艰难缔造. 愿一心一
. . . .
7 - - 5 | 6 7 1 2 | 1 - 1 0 |
德 共 扬校誉于 无 穷.
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于1895年诞生于天津,奠定了天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祥地的重要历史地位。建校百余年来,天津大学与天津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学成后投身天津的建设和发展,一批又一批的高科技成果应用于各行各业,为天津的兴旺、腾飞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在天津市的大力支持下,今日之天津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实力雄厚的著名大学,以其蜚声海内外的崇高声誉成为天津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天津与奥运有着极深的渊源,而这些渊源中又有着不胜枚举的“天大记录”,我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终身委员,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先生毕业于天津大学。他曾于1932年首次组织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并率团先后参加第11届和第14届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中,天大人更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2008北京奥运场馆总规划师周恺、“鸟巢”中方总建筑师李兴刚、“水立方”中方总建筑师赵小均,老山自行车馆总设计师韩庆华,奥运主要场馆承建方北京城建集团总经理徐贱云等均为天大的毕业生和老师。为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先生是我校的兼职教授,曾多次来学校为同学们讲述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附:为奥运及首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部分校友简介(获我校颁发的“北京奥运会及首都建设贡献奖”的11位校友)
崔恺校友:1984年毕业,建筑学专业,硕士。国内最年轻的国家工程设计大师。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奥运项目设计方总指挥。首都博物馆总设计师;其主持设计的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被评为北京市“九十年代十大建筑”。
李兴刚校友 :1991年毕业,建筑学专业,学士。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国家体育中心(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
任庆英校友:1981年毕业,土木工程专业,学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结构院院长,奥运项目设计方副总指挥,鸟巢设计项目经理。
周恺校友:1988年毕业,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现任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总体规划中方总建筑师。
赵小钧校友 :1989年毕业,建筑学专业,硕士。现任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
李仕洲校友:1965年毕业,土木系专业,学士。曾任中信建设集团总经理;现任国家体育场(鸟巢)有限责任公司(业主单位)总经理。
徐贱云校友:1989年毕业,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现任北京城建集团总经理;国家奥运场(鸟巢)、首都博物馆总承包商。
赵志雄校友:1988年毕业,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学士。现任北京市国资公司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设管理公司(业主单位)常务副总经理。
李宝丹校友:1983年毕业,土木系建筑结构专业,学士。现任国家体育馆建设项目总经理。
梁应添校友:1962年毕业,建筑学专业,曾任国家大剧院技术总监组组长,主持设计项目60多项,其中深圳体育馆、西安阿房宫宾馆、全国政协办公楼等多项获国际、国家和部委奖;曾任京外奥运场馆项目审查专家组组长。
王士淳校友:1968年毕业,建筑学专业。现任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水滴)中方设计主持人。其主持设计的天津体育馆获全国优秀设计奖。
保送生录取原则
天津大学将在面试合格的基础上按照笔试成绩择优录取,并根据测试合格者的志愿情况安排专业,接收保送生的专业名录附后。若考生报考建筑学或城市规划专业,需加试徒手画基础,届时请关注天津大学本科招生网通知。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外语保送生专业安排均为英语(科技英语)专业。
我校将拟录取保送生名单报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审核,并办理录取手续,在收到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的录取审批表后发放录取通知书。
建筑学
天津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国内国际上都可堪称是一流的水平,是国家一级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是综合研究建筑、建筑群、室内外环境等方面的学科,它集造型艺术、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于一体,培养学生不仅能打造出科学的建筑,而且能打造出艺术的建筑。它是该学科目前全国仅有的3个重点学科之一。本专业的教学亮点是挑选部分高考成绩非常突出的学生,单独组成一个班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特别培训,一年以后这个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自主选择任何专业。而且在高考中,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只要在该校入学以后勤奋刻苦,取得相应的好成绩,也可以在第一年结束后进行专业的调换。
化学工程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专业特色方向是现代传质理论与分离工程(精馏、结晶、膜分离、吸附等)、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化工、新型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绿色化学新工艺与产品工程、能源化工和环境化工、制药工程、材料化工、现代过程系统工程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
专业属国家特色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拥有数台价值上千万元的现代化先进仪器设备和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实验室,设有现代化的“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大学新校区搬迁2015年5月18日,天津大学正式启动向北洋园新校区的搬迁工作,搬迁工作从当日起,持续到2015年10月。[3]
天津大学北洋园新校区位于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内,占地3650亩,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是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教育部直属高等教育示范区。
机械学院6台用于实践教学的机床成为首批搬迁的设备。机械学院6台机床其中的一台,曾经是1958年毛泽东来天大视察时参观过的设备。